2025年第九期 作始也简,将毕必巨:从工具革命到革命工具

2025-09-12



原点:从达特茅斯启航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写道,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可追溯到古希腊机器人偶(也被译为“自动机”),指以自我意志行动的对象。“机器人偶”这一单词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在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中第一次使用,描绘天后赫拉在策马扬鞭中施发指令,命令由时光女神看守的天门自动开启这一场景。


同样在这篇叙事诗中,荷马描绘火神赫菲斯托斯用黄金“铸造”了两个机器女仆。这两个黄金女仆可以用语言与人类交流,完成洗衣、做饭等重复性的低水平工作。这些神话故事中出现的“机器人偶”可理解为古希腊人追求人类以外智能的梦想。令人感叹的是,400多年后,最早想到自动化工具对社会潜在影响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这本书中引述了黄金女仆的故事,并深入思考:

“如果每个器械都能遵从他人意志完成更多工作,则人类就不需要仆人和奴隶了,到时候人类就可以实现平等而不需要奴隶,从而废除奴隶制!”


无独有偶,我国古代文明也记录了诸多机器人偶的故事。如《列子 • 汤问》中描绘的“偃师造人”的故事:偃师在周穆王向西巡狩时,上献给周穆王一个与真人外貌极为相像的偶人,可以曼声而歌、翩翩起舞。表演完毕,偶人向周穆王的近臣抛媚眼,让周穆王勃然大怒,他以为这是不折不扣的真人,便要将偃师当场处决。偃师在情急之中将偶人拆开,展示偶人是由皮革、木头、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组成的器械。周穆王大叹偃师技法的高超,发出了“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的感叹。


AI机器人(通过AI技术生成)


与古代先人用神话寓言来寄托人类追求自身之外智能的梦想不同,1955年8月,麦卡锡、明斯基、香农和罗切斯特四位学者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递交了一份题为《关于举办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的提议》的报告,希望洛克菲勒基金会能够资助于1956年夏天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人工智能研讨会。在这份建议书中,“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被首次使用,标志着人工智能开始登上人类历史舞台。


这份建议书提出了如下猜想:学习以及智能的其他方面原则上可以被精确描述出来,从而可以制造一部机器来模拟它。大多数学科都有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命题或假设,这些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和被违反,即学科发展的第一性原理。比如,牛顿经典力学中“引力和惯性”以及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都是需要遵守的第一性原理。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对智能行为过程的精确描述可作为第一性原理,也就是说,以机器为载体来展示人类智能或生物智能,需要对智能行为发生过程予以清晰描述,从而通过程序设计语言由机器按序执行。


从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两落三起”的曲折发展历程。21世纪初,随着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游戏博弈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人工智能正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教授指出:

由于世界已从“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二元空间结构演变为“信息空间—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三元空间结构,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急剧扩大,人工智能的目标理念正从“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拓展为“机器+人”(用机器与人结合成增强的混合智能系统)、“机器+人+网络”(用机器、人、网络结合组织成新的群体智能系统)以及“机器+人+网络+物”(用人、机器、网络和物相结合而成的智能城市等更复杂的智能系统),因此人工智能必将崛起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21世纪以来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性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规划还提出了五种人工智能的技术形态,即从数据到知识再到决策的大数据智能、从处理单一类型媒体数据到不同模态(视觉、听觉和自然语言等)综合利用的跨媒体智能、从“个体智能”研究到聚焦群智涌现的群体智能、从追求“机器智能”到迈向人机混合的增强智能、从机器人到智能自主系统。


赋能:通用目的技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表明,国民经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种发展阶段(稳态):在那个阶段以后,经济增长将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决定了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引擎。随后,进一步的研究揭示,虽然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由少数关键性的被称为“通用目的技术(GPTs)”驱动的,这些技术通过重塑生产组织方式(不仅是直接提高效率)来驱动增长。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半导体和互联网等与人工智能一样,都是通用目的技术。这些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动态演进性和创新互补性三个特点。但是,先前的通用目的技术的发明大多从机械化增强或物理延伸角度提升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挑战了人类的根本,它深刻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和角色,进而改变了人类认知框架。应该说,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革命,更是革命工具,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以数据观测为核心的实验科学和以发现物理世界基本原理为核心的理论科学,人工智能参与到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的生成假设、设计实验、计算结果、解释机理过程中,重新定义对科学和工程等领域中规律探索手段,以计算方式合理应用科学定律来系统化地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犹如“水与电”一样让万千普通人用它荡起善意涟漪,迸发新意迭出和价值分享的知识力量。


AI科技场景(通过AI技术生成)


人工智能天然具备“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学科交叉潜力,无论是从人工智能角度解决科学挑战和工程难题(如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序列的三维空间结构),还是从科学的角度优化人工智能(如从统计物理规律角度优化神经网络模型),未来的重大突破将越来越多地源自这种交叉领域的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和DeepSeek等)所展示的内容合成能力极大地方便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挑战了人类“创造内容和知识”的根本,深刻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和角色,对个体学习者的自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乃至伦理道德观提出了挑战。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对刻画人类社会、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的语料知识进行重组和非线性变换,从而生成表面新颖的内容,但其本质仍是对训练数据统计模式的复现与插值,因此难以独立提出类似相对论或量子力学这样的基础理论突破。真正“源于无”的科学革命不仅需要知识组合,更需要对现有理论体系的批判性反思、超越经验数据的抽象思维能力、基于物理直觉的概念创新和严格的实验验证框架,这种源于“无”的创新是大语言模型能力的边界


AI机器人(通过AI技术生成)


不过,今天人工智能这一通用目的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和角色,正在推动人类社会新的范式变革。人类个体最理想的发展路径或许是让人工智能继续发挥其强大的工具性能,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以进一步提升人类主体性和创造力,通过人机协同突破人类认知边界,让人工智能高效参与到人类“源于无”的创新中!


文 /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吴 飞

节选自 / 《科学24小时》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刊内文章
如需转载请联系《科学24小时》编辑部

sciencein24hours@163.com



更多精彩 尽在《科学24小时》!



订阅方式



邮发代号:32-20,

或扫描邮局二维码订阅


扫描杂志铺二维码订阅


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

直接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