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双减”的背景下养育孩子》心理学科普 讲座在浙江省科技馆举行
“双减”政策落地,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但很多家长又陷入了另一种“焦虑”。如何在社会高速发展,竞争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好好得养育孩子?孩子空下来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为结合在浙江省科技馆展出的《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科普专题展,10月30日下午,一场《如何在“双减”的背景下养育孩子》心理学科普讲座在浙江省科技馆四楼交流厅举行。此次讲座由浙江省科技馆、浙江大学心理系、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共同探讨“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社会与家庭该如何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这一社会问题,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答疑解惑。
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胡玉正教授、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委朱华平医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顾玲老师与现场的40余名家长就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三位专家结合各自的领域,分享了研究的心得体会、接触到的案例、有关教养孩子的意见建议等。

孩子接受了教育,学习成绩的较量无可回避。在活动现场,不少家长首先将问题聚焦在成绩之上。“孩子上一年级了,对学习没兴趣怎么办?”“三年级到了分水岭,成绩落后怎么办?”“孩子做作业一定要等到我回家才开始做,如何纠正?”
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委朱华平表示,所有问题都要探讨出背后的原因,再进行解决。当家长把问题都归属于孩子之后,会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反而加深自己的焦虑。“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首先要考虑陪伴者在平时是否有情绪行为的影响;一年级的孩子成绩跟不上,要思考是孩子自身学习能力问题还是将他和同年级参与了幼小衔接的孩子进行了对比。”
朱华平指出,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了二三年级才会有比较独立的自主意识,产生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能力和表达能力。家长要避免用负面的言语或情绪加于孩子身上,同时避免将“效率要求”凌驾于“情绪稳定”之上。
辅导作业总是控制不住发飙?
孩子受到的最大打击往往来源于父母
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家长产生情绪,孩子崩溃哭鼻子,加重家长的愤怒情绪,导致场面无法控制……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不少家庭中屡屡发生。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胡玉正建议,培养孩子是长期的过程,当暴露问题后,不要急于用一次教育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当孩子被作为一个个体,建立了自我认同感,减少对学习的负面情绪,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进行正向的发展。“控制型家长往往会导致孩子缺乏体验,没有主见。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明白自己是爱护孩子的。对于孩子的批评,要谨慎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反馈。”
眼下,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教育的背景在变化。胡玉正认为,“优秀”的孩子,要有感知幸福和生活的能力。“首先家长要反观自己是否是幸福的,是否被生活耗尽了动力。照顾好自己才能控制好自己,好好培养孩子。”
“双减”时间空下来迷惘了怎么办?
要做时间管理的引导者
本学期“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部发文提出,家长要有意识担当、角色担当和行动担当。浙师大附小德育处主任顾玲指出,家长要做孩子时间管理的引导者,课外阅读的陪伴者,习惯养成的督促者,兴趣培养的合伙人和家校合作的支持者。
“如果因为双减减少辅导班,孩子在空下来的时间里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做什么,恰恰说明,在此之前,孩子的学习都是被推着前进的。”顾玲表示,家长可以把支配时间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规划时间。算一算一天有多少闲暇时间,多少时间用于阅读,多少时间用来玩耍,多少时间用来劳动……跟他一起讨论这样的时间规划是否合理,一旦家长和孩子达成一致,接下来就是有效地去执行。
在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后,不少家长直呼受益匪浅。本次活动是结合《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专题科普展览的首场主题活动,后续浙江省科技馆还将为助力“双减”呈现精彩的科普活动,敬请关注。《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专题科普展览也将持续至11月底,该展览从认识自己、管理情绪、理解他人、释放压力、突破自我五大心理学主题,引导公众客观认识自我,科学管理情绪,感兴趣的市民朋友们可以抓紧时间预约观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