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永远的丰碑(三)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续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建党百年之际,诵读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不同的时代,共同的精神品质;不同的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贡献,共同的目标追求。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科学家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在众多浙江籍和曾在浙江工作、学习过的科学家中,不少是我国科学技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他们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的科研成果、学术著作以及道德风范,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科学财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用九个篇章缅怀这些著名的老科学家,学习他们的故事,获得教益和启迪,弘扬老科学家精神,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
永远的丰碑(三)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院士的故事

1902年5月童第周出生在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一个农民家庭。一直到17岁的时候,才到宁波去上学。童第周的父亲是村里的私塾先生,童第周小时候好奇心强,他会常常思考,眼睛和大脑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眼睛为什么长在头上?手臂为什么长在两边?很多普通人看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却使少年童第周的大脑中产生了无数个为什么。这样的好奇心驱使了童第周对科学的向往。
童第周院士提起让他最高兴的事,第一件事是在中学时,第一次取得一百分,那件事使他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他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第二件事是他第一次完成剥除青蛙卵膜的手术;平时比自己各项条件都要好的外国人觉得难办到的事情,他却能办到。这种通过自己努力所带来的肯定和成就。是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1930年,比利时的比京大学著名生物学家达克教授的实验室来了一个30岁左右的中国留学生童第周,或许是法语不好,或许是身材瘦小,总之他不被人注意,他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专心致志于他的工作。童第周的导师达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试验,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层薄膜剥掉。在显微镜下,达克教授和助手们怎么也去不掉那层膜。蛙卵又滑又圆,捉都捉不住,一用力又破了。做了两年了,一直没有没有实验成功。后来老师对童第周说,你试一试。童第周一下就做成了。童第周在比利时第一次完成剥除青蛙卵膜的实验。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中国人也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照样能办到。”
1934年童第周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谢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战期间,童第周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逃难中,童第周除了坚持给学生上课,他从未放弃胚胎学研究。有一次童第周偶然在旧货店里发现一台德国双重解剖显微镜,一问价格,老板说要6万。这是童第周夫妇两年的工资,还要不吃不喝。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终于买回了这台显微镜。后来花了11年才还清债务。从这件事上可见他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了。尽管生活非常艰辛,但他始终不忘去做从事他所喜欢的科研工作。正如他的一首诗中间所说的,“日月有盈缺,对景莫抑抑”。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着一个科学报国的初心。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即便是战火连天,即便再艰难,童第周也要和自己的国家站在一起。即便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为实验胚胎学科研做着努力。童第周院士在科学研究上求真、求是的精神很值得年青人钦佩。
“思想要奔放,工作要严密”,这是1979年童第周先生在临终前20天,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送给中国青年的最后一句话,这也是童第周终其一生的治学之道。奔放体现的是胆子要大,不要过于保守。严密体现的是对待科学求知的态度;这种态度一部分来源于爱好,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责任。年青人很多时候思想容易摇摆不定,责任感不强;被外界所干扰左右,内心不够强大。这些都是在科学之路上不能有所获的根结所在。
文|魏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