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8期 地球生命究竟几何

2021-08-02




地球生命究竟几何



当一般人被问及地球生物的物种数量时,差不多都会说,应该不少于百八十万吧。这个数字与近200年前科学家估算的昆虫种类数量相当,可是还不到真实数字的一个零头呢。


生物始祖LUCA


46亿年前刚刚诞生的地球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火球,后来它又成为滚烫的超级岩浆锅,到处是蒸汽,到处在沸腾。直到大约30亿年前,地球上才有生物登场亮相——一种被命名为“最后普遍共同祖先”(LUCA)的生物。它形态庞大,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填充了地球上的所有海洋。随后,它分裂为3个部分,最终诞生了今天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LUCA是早期生命努力生存的结果。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LUCA试图将海洋转变为全球基因交换工厂。一些试图努力存活下来的细胞在无竞争环境下相互交换有用物质,有效地创造出覆盖全球的巨大生物。


1亿年后,LUCA分裂成3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单细胞细菌、原始细菌以及能够演变为动物和植物的更为复杂的真核细胞。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所以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化石遗迹,任何能追溯到那个年代的基因可能均已发生无法辨认的变异,致使今天的科学家绞尽脑汁,也无法复原这种生物。



未知生物不断涌现


如果打破动植物间的界线,那么,你知道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什么吗?既不是大海里190吨的蓝鲸,也不是澳洲丛林里95米高的桉树,而是一般人闻所未闻的蜜环菌。1992年,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凯恩在密歇根州北部水晶瀑布附近的一片树林中发现了一株存活了1500多年、质量超过110吨的蜜环菌。它的占地面积达15公顷,相当于21个标准的足球场。这一发现震惊世界!《自然》杂志刊文称,这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古老的生命体,堪称当之无愧的世界纪录。


最近,詹姆斯•凯恩率领一个考察组重返密歇根州北部的丛林。他们对该蜜环菌重新做了采样和基因组分析后,修正了先前的数据。结果表明,这是一个存活了2500年之久、重达440吨、相当于3头蓝鲸重量的蜜环菌。


日前,有人在安第斯山脉山脚下发现了一种蝙蝠,长得跟山莓一样大。此外,在新加坡发现有一种蠕虫,只寄居在变色蜥蜴的肺里。这种蝙蝠和蠕虫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最新发现的物种。最近,它们得到了正式的命名,分别是多米尼加鼠耳蝠和Rhabdias singaporensis。在这两种生物之后,科学家们当然还会继续发现新的生物物种,并将它们加入到数据库中来。研究者们每年都会发现1.5万个新的物种,而且这一发现速度并没有减缓的迹象。



数字与争论


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发明的物种分类和命名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相近的物种组成属,再往上依次是科、目、纲、门、界。在这一生命谱系中,越大的门类就越不容易有新发现。这并不奇怪,因为单一新物种的发现总是比一群全新的门或纲类物种更普遍。从那以后的261年间,约有125万个物种,包括约100万个陆地物种和25万个海洋物种已经被描述和命名,成为生物物种核心数据库中的一员。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并描述了约70万个物种,但尚未被正式加入到这个核心数据库。


联合国环境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地球上共有870万种生物。这是利用一些研究模型估算出来的数据。这870万种生物,可分为 650万种陆地生物和220万种海洋生物,又可分为780万种动物、30万种植物和60万种真菌。


有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以上的数据过于低估地球生物的种类。日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最新的说法——地球上可能存在着1万亿种不同物种,至少是之前评估数的10万倍。这意味着地球上99.999%的物种尚未被发现。


在解释以上数据的依据时,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杰伊•伦农表示,评估地球物种数量对科学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科学家根据当前的研究数据结合生态模型的最大数据库,即将提供一份严谨的全新地球微生物种类统计报告。过去的估算数据轻视了微生物的数量,只因它们实在太小了,以致于肉眼不可见。这些微生物主要是单细胞有机体、细菌、古细菌和某些真菌。在某些微生物含量异常丰富的原始森林中,1克土壤中就可能含有1万种微生物。印地安纳大学的科研团队从全球3.5万个地点统计到了560万种微生物和非微生物物种,从而利用数学方法推算出了1万亿这个数字。



深海生物被低估


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们曾经普遍认为,新的物种通常需要突破某种环境的障碍才可能完成演变,比如陆地上的山脉沟壑。而海底地貌要单调许多,因而人们一直将深海视为“生命的禁区”,认为其生物总数不会超过20万种。


从事多年海洋生物研究的莫拉•马乔莱克和伦敦博物馆深海物种专家约翰•兰姆希德,已经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改写了教科书上早已过时的“地球上80%的生物存在于森林中”的观点。他们认为,深海海底生物物种的数量应该在1000万~1亿种之间,比以往估算的20万种至少要高出几百倍。


为了掌握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莫拉•马乔莱克和约翰•兰姆希德采用最原始也是最笨的办法,制作了一种名为“滑撬”的收集器投入海底用于收集生物样本。结果令他们惊喜不已,海底的生物种类竟然如此繁多,在不同的样品采集点所采集到的物种很少出现重叠情况,甚至两个相距较近的采集地点也是如此。在加勒比海,他们的“滑撬”在海底耕耘了500米,就收集到了365个深海物种。


后来,他们将“滑撬”改为“耕箱”,这样便可获取某些钻入海底淤泥中的生物。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在世界的不同海域一共收集到了556箱海底生物样本,清晰地确认了 272009只海洋动物,它们分属于1597个物种。更重要的是,在分类过程中,发现新物种的速度非常快。换句话说,海底生物种类如此丰富,每一次取样都能带来新的惊喜,平均每0.09平方米的海泥都含有几种科学家从未见过的新物种。


在谈到研究深海生物的重要性时,约翰•兰姆希德表示,海洋生物学家不应停留在目前这个粗略的数字上,他们必须加倍努力工作。同时,莫拉•马乔莱克也表示,现在海洋生物学家太少了,而要做的工作又太多,依照目前的进度,要想把海洋里所有生物都辨认归类,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但到那时,可能一多半的海洋生物已经灭绝了。




  - END-  


作者:船 舷

来源:《科学24小时》




更多精彩,尽在《科学24小时》!


《科学24小时》7-8月刊现已上市


 订阅方式 

■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32-20,或扫描邮局订阅二维码订阅。

■ 杂志铺订阅,扫描杂志铺二维码订阅。

图片

■ 电子版订阅,扫描二维码进入“科学24小时杂志”微信小程序直接在线阅读。


杂志介绍

《科学24小时》创刊于1980年,是浙江省科协主管、浙江省科技馆、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共同主办的一本综合性科普名刊。杂志每年出版12期,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以广大青少年为读者对象。该刊强调科学趣味性,每期聚焦一个重大科学话题,深度挖掘科学题材,拓展知识点,让读者对全年发生的重大科学事件有一个广度和深度的了解。杂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探秘、生物、军事、健康、心理、人文等,适合科学爱好者和青少年阅读。


创刊以来,《科学24小时》曾影响了几代青少年成长和成才,载文大量被《读者》《人大复印资料》收录,《化石吟》一文还被收录至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


《科学24小时》杂志历获

●“中国优秀科普期刊(2020)”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浙江十佳期刊”

● 全国优秀科普期刊“奉献杯”奖

● 中国科协优秀科普期刊

● 浙江省精品科技期刊奖

● 浙江省“春苗计划”首批优秀少儿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