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内动态

关于地下的科学你知道多少?这堂神奇的地理课呼吁未来的“科学家”向着地下和未来出发!

2022-11-29

仰望天空,脚踩大地,科学的探索从无止境。今天下午,浙江省科技馆“科学有观”迎来了一期特别的地质科学课,在科技馆辅导员马玉箫的主持下,浙江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四级调研员、中国地震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王晓民,给孩子们分享了不少关于地震的科学知识。

活动一开始,浙江省科技馆的科学表演团队就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科学实验秀。通过沙子间的静摩擦力,一张纸上就可以站立一个一百多斤的小伙子,还可以用一根小细杆就把盘子转起来。表演期间,辅导员问在场的小朋友,“我们要如何看见光?”接着,辅导员们现场展示了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样光就可以被看见了。

实验表演的尾声,辅导员们也向孩子们大声发出呼吁“出发吧,未来的科学家们!”希望这些寓教于乐的科学表演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好奇心。

接下来,王晓民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地理课。地球内部的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王晓民用一颗鸡蛋来做比喻,“我们都知道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我们的地球也一样,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包裹在最外面的地壳,是我们直接生存的地方,厚度约3到70千米。

遗憾的是,以目前人类的技术依然没有突破这一层厚度,这使得我们对地下世界的探索依然知之甚少。王晓民告诉大家,相对于对宇宙的探索,我们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地球的探索反而更少,“未来还需要在座的小朋友继续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尽管地震是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是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个地球的信号,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震释放的地震波,与光波、声波一样具有传播和穿透物质的能力,最终传导到地壳。

活动现场,王晓民也让孩子们通过牙签对两个球体内部包含的东西进行了推测,如果从不同位置插入的牙签长度都差不多,那么,球体里面大概率是一个球体,如果长度不一样,那么就可能是方体。

世界地球日

王晓民告诉大家,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而不巧的是,中国刚好是在两大地震带交汇的地方。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人民就有不少抗震的经历。康熙年间,北京及周围地区发生过8级强烈地震,这是迄今为止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康熙也因此写了他一生唯一的罪己诏。而现在我们知道,地震并不是一种天谴,而是一种自然现象。

如果我们在室内遇到地震,首先不要慌张。王晓民告诉大家,浙江有史以来发生过最大的地震是5.5级,大概会有10秒左右的摇晃。所以这个时候盲目地奔跑是没有意义的,应该选择就近就地躲藏,比如墙角跟和桌子下方,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被坠落物砸伤。

互动环节,王晓民也跟大家科普了遇到火灾和拥挤踩踏的时候该如何保护自己,“很多火灾造成的伤害并不是被火烧伤,而是被烟呛住,所以如果发现烟雾越来越大,不要往外冲,”“遇到拥挤的情况,要顺着人流向前,尽量靠边,同时手肘尽量撑开,保证自己的呼吸顺畅。”参与互动的小朋友也获得了精美的《科学24小时》杂志合订本。

活动结束后,不少小朋友拿着《科学24小时》杂志和活动宣传单页找王晓民老师签名

ABOUT.科学有观

为传承科学家精神,赋能新时代发展,激励引导青少年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浙江省科技馆以社会科学传播责任为驱动,基于核心需求,打造全新科普品牌——“科学有观”。通过科学家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可亲、可敬、可感、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