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内动态

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永远的丰碑(九)

2021-07-23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续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9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建党百年之际,诵读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不同的时代,共同的精神品质;不同的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贡献,共同的目标追求。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科学家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在众多浙江籍和曾在浙江工作、学习过的科学家中,不少是我国科学技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他们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的科研成果、学术著作以及道德风范,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科学财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用九个篇章缅怀这些著名的老科学家,学习他们的故事,获得教益和启迪,弘扬老科学家精神,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


永远的丰碑(九)

               ——王淦昌院士的故事



   2003年,国家天文台将1997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江苏省常熟县人,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等。

   王淦昌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青年时代的王淦昌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1961年,王淦昌接到了中央的重要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这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他要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还要做好隐姓埋名的准备。王淦昌沉思片刻,回答道:“愿以身许国。”

   此后,蜚声国际物理学界的王淦昌便“失踪”了,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一个名叫“王京”的人出现马兰,原子弹的爆轰物理实验,就是由他主持。

   1964年10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天空中巨大的蘑菇红云翻腾着烈焰浓烟隆隆升腾。张爱萍将军兴奋万分,立即向周总理报告爆炸结果。

   周总理冷静地问:“是核爆还是化爆?”,张爱萍转问站在身旁的王淦昌,王淦昌笑着回答:“是核爆!”

   此后,王淦昌指导了首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具体组织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1966年12月,王淦昌(左)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在核试验基地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只是我国国防事业的一个起点,此后,接踵而来的是中国科学家们的一系列“神操作”:

   1967年6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1969年923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进行;

   1976年1117日,中国成功进行迄今最大当量(5百万吨)核试验……

   从1961年到1978年,十七年里,他再也没有被人叫过王淦昌这个名字,有一次,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十几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多年后,回想起当时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中国可以没有人叫“王淦昌”,但不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可以没有诺贝尔奖,但不能没有大国核盾。“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填法。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像王淦昌一样,在前一个空填入了“自己”,在后一个空填入了“祖国”。



文章内容来源:中国科学家公众号、中国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