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内动态

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永远的丰碑(八)

2021-07-16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续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9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建党百年之际,诵读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不同的时代,共同的精神品质;不同的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贡献,共同的目标追求。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科学家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在众多浙江籍和曾在浙江工作、学习过的科学家中,不少是我国科学技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他们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的科研成果、学术著作以及道德风范,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科学财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用九个篇章缅怀这些著名的老科学家,学习他们的故事,获得教益和启迪,弘扬老科学家精神,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



永远的丰碑(八)

               ——金善宝院士的故事


   金善宝(1895-1997)浙江诸暨人,中国小麦科学先驱。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农科,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艺系,1932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农学院院长、中国农科院院长、名誉院长等。1955年被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获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金善宝出身诸暨农村,家境贫寒,早年父亲因病去世,由母亲养蚕抚养,这样的家庭境遇使他从童年就逐渐掌握了农业劳动的基本操作,农村的实际生活更使他深深地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劳动实践培养了他为改变落后农业而奋斗的决心。

   金善宝从南京高师农科毕业之后,就开始注重小麦研究。1928年发表中国第一部小麦分类文献《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1934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1942年发现了我国特有的小麦品种——云南小麦。他培育的南大2419小麦,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最高每年7000万亩,种植年限逾40年,衍生品种110个,对发展我国小麦生产起了巨大作用。他倡导小麦育种南繁北育、异地加代,加快了育种进程,在他主持下育成的京红789号小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育成中7606、中791优质小麦,开启了国产面包小麦之门。

   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金善宝都在全国著名的高等农业院校执教。他辛勤地口授笔耕,谆谆教诲,为我国农业战线培育出几代优秀人才。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前受业于他的一大批学生,大都在我国50年代和60年代农业科技、教育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中成为领导干部和中坚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所培养的学生,肩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促进农业生产而奋力拼搏。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金善宝执教于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农艺系时,他教书不忘育人。他循循善诱的教诲给学生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启发学生在勤奋治学中要广开思路,钻研问题,打好理论基础,同时要重视实验技术与田间操作,贯彻手脑并用,学做结合的原则,讲求实效,还经常用“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来激励学生。1942年夏,中大农艺系毕业生即将离校,卧病多日的金善宝,拖着虚弱的身体,在两位学生搀扶下,冒着酷暑来到同学中间,即席做了充满激情的赠言。他从祖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和农业,讲到当时的破碎河山与凋蔽的农村,也讲到没有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农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衍。他希望同学们大学毕业后,更珍惜自己的青春,热爱所学的专业,不管生活道路如何崎岖坎坷,都不要见异思迁,放弃和荒疏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要为振兴祖国的农业效劳、出力。

   金善宝不仅十分关心爱护青年学生的成长,而且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他在政治上的鲜明态度也是当时人所共知并为一些进步学生所敬仰的。如1946年中央大学联合重庆大学发起的“一·二五”反内战学生运动,1947年在南京进行的“五·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示威,他和许多进步教授都积极参加。平时拄着手杖,细声慢语,对同学谆谆善导的金善宝教授,在学生的游行队伍里却精神抖擞,铿锵有力地呼喊着口号,给学生们以极大的鼓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绝不哗众取宠或随声附和。粉碎“四人帮”后,他以国家事业为重,和农业部领导一起向中央领导力陈收回下放的研究所的必要性,终于使被拆散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得到恢复并有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

   1997年626日金善宝于北京逝世,享年102岁。金善宝在中国农业小麦科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2017.7 金善宝:从会稽山走出的农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