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内动态

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永远的丰碑(七)

2021-07-09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续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建党百年之际,诵读科学家故事,学科学精神,不同的时代,共同的精神品质;不同的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贡献,共同的目标追求。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科学家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在众多浙江籍和曾在浙江工作、学习过的科学家中,不少是我国科学技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他们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的科研成果、学术著作以及道德风范,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科学财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用九个篇章缅怀这些著名的老科学家,学习他们的故事,获得教益和启迪,弘扬老科学家精神,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

 

永远的丰碑(七)

               ——严济慈院士的故事

严济慈(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浙江东阳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901年,严济慈出生于浙江东阳县,1918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院。1923年毕业后,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跟随著名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布里教授学习物理学。1927年6月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30年底,严济慈回北平定居,应李石曾邀请,出任成立不久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研院物理所)所长,一年后又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严济慈正代表中国出席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文化合作会议,他在会上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呼吁国际社会阻止日寇妄图轰炸北平的暴行。他在接受法国《里昂进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不管战争要持续多久,情况多么险恶,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我将和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我虽一介书生,不能到前方出力,但我要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为神圣的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会议结束后,严济慈已无法回到沦陷的北平,便从香港绕道到达昆明。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北研院物理所迁至昆明。严济慈选择了昆明北郊黑龙潭的一座破庙作为物理所的办公地点。在这座破庙中,严济慈向研究所全体人员说:现在是战时,侵略者破坏了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使得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不能袖手旁观了,鉴于战时大后方非常缺乏和需要军用通讯工具和医疗器械,我决定带领大家动手研制压电水晶振荡器、显微镜和各种光学仪器。

抗战时期,无线电台和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日益增多,各电台之间相互干扰现象越来越严重,迫切需要优质的无线电稳频器。严济慈带领着物理所的科研人员钱临照、林友苞、钟盛标等人,先后向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军政部电信器材修理厂和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提供了各种厚度的优质水晶振荡片1000 余片;还为驻昆明的美军和驻印度的盟国英国皇家空军解决了几片急需的水晶振荡片。这些震荡片对于无线发报机稳定波频起了很大作用,极大改善了战时我国的电信技术。

严济慈还带领科研人员制造出300多套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供中国抗战部队和盟国英国驻印度军队使用;研制出500架放大倍数为1400倍的显微镜,供专科以上学校、医院、工厂及工业研究使用;200架水平经纬仪,50套缩微胶片放大器,供中央水利实验处及滇缅公路工程局、资源委员会及其他野战部队和学术机构使用。

除了生产军需品以外,1942年严济慈还在北研院物理所举办了“光学仪器制造科短期职业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光学技术人员,这些人后来均成为新中国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制造的骨干力量。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平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长。

1949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兼任《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主编。同时,1958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了许多人才。1978年出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提出“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标,以后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校长。1978年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来分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严济慈一生对中国教育、科技事业有重要的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他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重要奠基人,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的效应以及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成就卓著。

1980年,年近八十岁的严济慈郑重地向党组织交上了入党志愿书,并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在入党志愿书中这样写道:“我今年已经七十九岁了,才写志愿书申请加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我虽已年逾古稀,但是我没有迟暮之感。我争取要做一个共产党员,求得光荣的归宿。”这份入党志愿书被刊发在1980年2月9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不久,有读者写信提问:“一位八十岁的科学工作者为什么要入党?”为回应这些问题,严济慈先生写下一篇《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入党?》,于同年3月6日同样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理想和信念是生活和工作的动力。”正是信仰的力量,先生做出如此响亮的回答:“中国能够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吗?我的回答是:不仅能够,而且还有可能提前。”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严济慈先生诞辰120周年。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阔步前进。让我们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的高尚品格和奉献精神,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结果。


文章来源:摘自严济慈《入党志愿书》、《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入党》、中国科学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