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内动态

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永远的丰碑(一)

2021-05-21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续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建党百年之际,诵读科学家故事,学科学精神,不同的时代,共同的精神品质;不同的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贡献,共同的目标追求。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科学家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在众多浙江籍和曾在浙江工作、学习过的科学家中,不少是我国科学技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他们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的科研成果、学术著作以及道德风范,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科学财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用九个篇章缅怀这些著名的老科学家,学习他们的故事,获得教益和启迪,弘扬老科学家精神,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

 

永远的丰碑(一)

——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

 

    说起浙江杭州的科学家,很多人都会想到钱学森。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同年10月赴美留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便渴望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却遭到美方百般阻挠,直到1955年才终于完成艰难归国路,并于1958年正式入党。

    从一个清末杭州西子湖畔出生的钱王后裔一跃成为美国航天业界最杰出的火箭动力专家,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回忆过去的时候曾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振兴中华。”

    1935年8月,钱学森赴美深造,原本读的是航空工程专业,但在继续深造的问题上,他与父亲钱均夫发生了争论。钱学森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但父亲回信说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则告诉父亲,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与西方差得太多,只有掌握航天理论,才有超越西方的可能。蒋百里知道了钱家父子的分歧,他对老友钱均夫说到,欧美各国的航空研究趋向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钱均夫听了这番话终于应允儿子继续学航天理论。

    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会有这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钱学森想要的是一种理论式的教育,而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则以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一毕业就能投入生产的工程师为傲。于是钱学森拜访了在加州理工学院主持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西奥多··卡门。冯·卡门以秉承德国式的理论思辨传统而著称德国式的航空研究方法严格应用基础的数学和物理法则去解决基本的工程技术难题。之后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授课时,没有教科书,没有讲义,更没有实验室,有的只是教室大黑板上满满的数学符号,钱博士大量地、充分地、迅速地使用着这些黑板,学生们课堂上必须思想高度集中,狂抄板书上的内容有学生问“我没搞明白你是怎么推导出压力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的。”所得到回应是“如果你有好好上课就该明白和思考钱学森希望他的学生对于学术研究保持和他一样的投入和专注。他的学生们都记得那些他出过的极难的考题、惨不忍睹的分数以及不留情面却一针见血的评语。

    然而,当学生钱学森博士共进晚餐讨论他所在领域的职业前景后,他们发现其实钱博士是一个相当有人情味的人,因为当谈及职业规划的时候,钱学森会开诚布公、毫无保留给予学生们帮助。严格治学是为了在有限的课堂里为学生输出无限的知识以及学术研究成果,激发学生主动研究和深入学习。

    在探索科学真理的漫漫征途上,充满了荆棘和险情,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接近光辉的顶点。科学家们是智慧的化身、科学的勇士、时代的领路者,更是无数年轻人学习的楷模,让老科学家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开拓,攀登科学事业新高峰,践行新时代科普使命。